2016年夏季,在南京苏宁总部,耀眼的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映射出璀璨的光辉。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国际米兰的队歌,作为这家有着百年历史的意甲豪门,此时刚刚被苏宁以20亿人民币(约2.7亿欧元)收入囊中。与此同时,球迷们沸腾的讨论在社交平台上蔓延:“国米经过几年的低谷,苏宁此番抄底真是太值了!”即使意大利的媒体也感慨万千:“中国资本有望使蓝黑军团重回昔日辉煌。”
然而,谁也未曾料想,八年后的出售却将这桩“抄底”交易转变为一场“赔本买卖”。收购只是开始,之后的资金投入才是吞金的“巨兽”。为了使国米重回意甲顶尖行列,苏宁每年都准备好巨额投资:2019年引进卢卡库时支出了8000万欧元(约6亿人民币),2020年又以4000万欧元(约3亿人民币)签下阿什拉夫。此外,球队一线队的年薪总额常年位居意甲前三,其发薪开支每年高达3-4亿欧元(约23-31亿人民币)。
经过八年的大手笔投入,苏宁对国米的总投资额达到了约90亿人民币,其中包括初期的20亿收购成本以及后续的70亿投入。期间,国米的表现值得庆贺,2021年时隔11年再次夺得意甲冠军,同时通过出售球员也获得了一些收入——卢卡库以1.15亿欧元(约9亿人民币)成交,阿什拉夫的转会则收入6000万欧元(约4.7亿人民币),加上其他球员的交易,总共为球队带回了约55亿人民币的收入。
然而,这些收入并不足以弥补接下来的巨大资金缺口,以70亿的后续投入减去55亿的球员转会收入,仍然亏损了15亿,加之收购过程中投入的20亿,总的资金支出达到了90亿。到了2024年,苏宁终于下定决心出售国米,这时人们才看清这项投资真实的面目:国米的市值已滑落至约15亿人民币(2亿欧元)。与总投入的90亿相比,苏宁损失了超过40亿人民币的投资。
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其实并不复杂:尽管国米在赛场上的成绩有所提升,但其市值并未随之增长。虽然成功夺得意甲冠军,欧洲顶级俱乐部的市值主要依赖于商业收入和品牌价值,而国米在赞助、球衣销售、转播收入等方面并未获得实质性的增长。疫情期间的空场比赛与经济衰退,更使得国米的市值较收购时大幅下降。
更为关键的是,苏宁的后续投入实在过于庞大,远超球队的盈利能力。即便通过转会赚回一定资金,这也难以填补巨额的亏损。从2016年的“豪门抄底”到2024年的“惨痛出手”,苏宁这八年如同一面镜子,折射出中国资本收购欧洲足球俱乐部的痛点:单靠巨额投资换取成绩,并不一定能够实现商业上的回报。国米的意甲冠军并未能助苏宁回本,反而成了“亏损的荣耀”,而这40亿的巨大亏损也成为中国足球投资史上最令人心痛的案例之一。
安博体育官网
发表评论